橫山區位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偏西,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電東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著名歷史重鎮和革命老區。

橫山區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廣袤的黃土高原孕育了羊肉、綠豆、大米等品目繁多的綠色產品。特別是橫山羊肉,是橫山區最具有知名度和最具有影響力的一張名片。橫山“羊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流傳著“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燉羊肉”的民間諺語,還有“蕎面饸饹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的信天游,以及冬至時節,家家戶戶煮羊頭的民俗,這些都是橫山“羊文化”的見證,可謂是“羊”名天下。橫山羊肉之所以品質好、口感好,是因為品種優良、飼草豐富、具有地域優勢。品種優良。橫山是陜北白絨山羊的原產地,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橫山開始羊品種的改良,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終于到本世紀初成功培育了陜北白絨山羊品種,2003年,被農業部的認定為國家三大絨山羊品種之一。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獲得了諸多國字號榮譽。2023年是橫山羊肉厚積薄發的一年,走進了東亞五國峰會的國宴餐單,并且被評定為國家級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也是陜西省唯一入選的保護示范區。

飼草豐富。橫山羊肉香味獨特無膻味,就是因為羊群常年食用耐旱型草木。橫山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干旱缺雨,抗旱植物品種較多。羊群長期食用地椒、沙蔥、香艾等多種富含微量元素的菊科、豆科、禾本科植物,相對含水量較低,用這些飼草飼喂的羊抗病能力強,羊肉氨基酸含量高,膽固醇少,其肉質細嫩、肥瘦相間、低脂無膻、香味濃郁,營養價值高,食用后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被譽為“肉中之人參”。橫山羊肉也因其獨特的肉質、豐富的營養價值和顯著的保健功能,深受人們的喜愛。

地域優勢。橫山境以無定河、蘆河為界,分北部風沙草灘區和南部丘陵溝壑區。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1℃。干旱缺雨,無霜期短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可發展以羊為主的畜牧業卻條件優勢獨特。橫山羊肉主產于南部丘陵溝壑區,由于氣候特別,晝夜溫差大,山大溝深,牧草大多生長在陽光照射較少的溝壑中,羊群尋找食物需要下溝上坡,運動量大。因此,橫山羊肉脂肪含量較低、肌肉彈性好。正宗的橫山燉羊肉,只有用橫山的調料和橫山人的傳統方法才算地道,也是中國烹飪“以味道為核心,以營養為目的”這一本質特征的一大體現,做法相對比較簡單。首先,將羊肉切碎,在鐵鍋中加入適量冷水。鐵鍋、羊肉冷水下鍋是開始燉羊肉的兩個關鍵點。其次,用慢火將切好的羊肉倒入鍋中,待水溫上升時,將羊肉撈出,把水倒出再加入清水加入,小火慢燉,等水開時輕輕用勺子舀去上面的深色浮沫,繼續蓋住鍋蓋,過上幾分鐘再舀一次上面的深色浮沫。這一步,小火慢燉、舀兩次深色浮沫是關鍵點。然后,將切好的蔥、姜、辣椒 、花椒、大鹽等一同放 入鍋中。燉肉用大鹽而不是碘鹽,這也非常關鍵。最后,調至小火慢燉,過上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即可出鍋。全程溫火慢燉、前半小時不要翻攪。出鍋后,加上香菜,色香味美。(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