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該書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
北宋初年政治家、開國功臣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對孔子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的高度推崇。國學大師南懷瑾把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糧食店”。近期,通過認真學習《論語》,進一步豐富了知識、開拓了思維、增加了智慧,增長了才干,提升了素養,其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人生在世必須掌握三種能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能力。人類之所謂能主宰萬物,就是因為人類具有學習能力。通常我們常常誤以為,學習能力就是理解和記憶的能力,事實并非如此。學習能力本質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包括了思考、總結、行動等諸多方面。思考是學習的起點。我們無論是聽講,還是實踐,首先要學會深入地思考。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并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思考不是學習的終點。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總結。總結不僅僅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知識、為學習提供方向和指引,而是將總結出來的思路付諸實踐,通過行動來檢驗和完善自己的理解,所以實踐也是我們學的最終目的,即學以致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交友能力。人類之所以高于動物,除了有發明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之外,還有大規模協作的能力,也就是人際交往能力,即交友能力。交友能力是人類獲得工作、生活和社會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個體與另外一個個體溝通和互動的有效工具。當一個人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時,就能夠準確預測他人的行為,更好地推銷自己,進而影響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交友能力也稱為軟技能、社交技能和社交智慧。其主要包括個人效能、互動能力、共情能力。個人效能就是如何給別人留下好印,讓別人愿意走進你。互動能力是預測和解讀行為的能力。主要體現你的言行是否能與他人產生共鳴,讓別人愿意了解你。共情能力是指 能夠設身處地考慮體檢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主要考察一個人的情感感知、情感理解、情感表達和情感調節能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自信能力。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遭受失敗,學會承受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課。所以掌握自信能力尤為重要。當別人誤解你、漠視你、輕視你,你要相信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自信的人,更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自信的人,有穩定的內核,處事得體有度,更容易成功。自信能力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知道自己長處在哪里,不要因為冷嘲熱諷而輕易改變自己,保持自信與自省。培養強大的內心,能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更容易成功。學習《論語》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納其他文化,讓一個人在情感、行為和思維等方面具有穩定特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人生方向。(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