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媒體報道
新年伊始,從陜西東鑫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鑫垣公司)傳來喜訊:輕質化煤焦油日產量接近2000噸歷史最高水平。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市場持續疲軟帶來的嚴峻考驗,在石油和化工行業生存發展極其艱難的2020年,東鑫垣公司迎風破浪逆勢增長,生產蘭炭161.29萬噸、輕質化煤焦油50.01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8.86億元,在原設計基礎上實現翻番;首次實現全年盈利,利潤總額達1057.51萬元。
短短4年多時間,瀕臨破產的東鑫垣公司緣何能奇跡般重生,并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期間經歷了怎樣難忘的發展歷程?
東鑫垣公司鳥瞰圖
起死回生
不到半年裝置恢復開車
位于晉陜蒙三角地帶陜西府谷的東鑫垣公司,2007年11月立項建設120萬噸/年蘭炭、50萬噸/年煤焦油加氫及2×25兆瓦熱電聯產項目時,還是一家民營企業。2009年10月,陜煤集團在陜北布局發展煤焦油加氫業務,對東鑫垣公司實施重組,與府谷煤業集團合作共同組建為混合所有制企業。
然而,由于項目設計及建設存在許多先天不足的缺陷,歷經7年建設期的生產裝置遲遲無法投運,一直沒能打通工藝流程。尤其是2015年底至2016年5月的試車過程中,先后發生工業廢水泄漏、制氫工段閥門爆裂等事故,試車被迫多次中斷,原設計單位和聘請的專家、專業開車指導隊伍也都束手無策。
開車陷入泥潭深淵,生產難以為繼,引發了資金鏈斷裂、民營股東退股、技術骨干流失、職工隊伍不穩定等后果,企業一度陷入瀕臨破產的窘境。甚至有煤化工專家斷言,東鑫垣公司根本無法開車,即使開起來,開車之日就是倒閉之時。
2016年6月,陜煤集團對東鑫垣公司領導班子進行調整。新任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如昌緊要關頭臨危受命,帶領新一屆領導班子不畏艱難險阻,勇挑發展重任,并向上級組織和股東單位立下“半年實現開車”的軍令狀。
軍中無戲言。他們成立技術攻關小組,全面分析研究生產系統制約開車的諸多技術難題,在較短時間內精確診斷出了“病灶”根源。并依靠自主力量采取邊技改、邊消缺的方法,按照輕重緩急有序推進,爭分奪秒組織實施,在半年內實施800多項技術改造,重點解決了廢水處理和全國首例含氧制氫兩大技術難題,鏟除了裝置系統工藝和設備中影響試開車的“攔路虎”。
其中煤化工多聯產耦合生產廢水分質利用處理技術與零排放工藝,通過源頭分質分類處理回用,生產污水全部回收利用,且運行成本低,真正實現“零排放”;針對蘭炭荒煤氣利用效率低的行業共性難題,自主開發了煤氣預處理、PSA變壓吸附制氫提濃氣脫氧、真空再生提純三段組合制氫等工藝,氫氣收率由不足65%提高至85%以上,純度高達99.9%,形成了一套全國首例含氧制氫系統工藝方法。
2016年11月,裝置重新轉入試車階段,12月12日煤焦油加氫裝置一次打通工藝流程產出合格油品,全面轉入試生產階段。
快速復蘇
增產增效實現全面盈利
東鑫垣公司領導班子清醒地認識到,開車成功并非一勞永逸,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生產系統剛剛恢復元氣,基礎仍然薄弱,尤其是此前診斷出的“三錯”問題(即壓縮機三軸等設備選型錯、延遲焦化加熱爐原設計參考指標錯、含氧制氫工藝不匹配等設計機理錯)還沒有徹底解決。上級單位和化工專家普遍認為,東鑫垣公司即便開車成功,轉入生產階段至少需要3~5億元的啟動資金,徹底整改至少還需要2年時間。
宋如昌對此不置一詞。他憑借幾十年來在化工企業生產實踐日積月累的豐富經驗,以及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的務實作風,打破常規,提出了“搶修不過飯、備機不過夜”“不停車技改”“不停車檢修”“停車即休克”等一系列化工生產管理理念。東鑫垣公司上下空前團結,秉持“科學、勤奮、嚴格”的企業精神,不等不靠,只爭朝夕,打響了技術改造消缺攻堅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東鑫垣公司聚焦“三錯”問題制定了科學、詳細的糾錯方案,在不停車狀態下逐一進行徹底整改。針對設備選型錯,逐臺將螺桿壓縮機轉子的三軸更換為通軸,解決了壓縮機振動大、運行不穩定、系統漏油等問題;針對參考指標錯,對延遲焦化加熱爐管換熱面積進行技改優化;針對設計機理錯,重點對制氫工藝實施顛覆性技術改造,將原來的沖洗法改為真空法,并增加3臺預處理塔,使產氫量由14000Nm3/h增加到23000Nm3/h,燃料油日產量由過去的600噸突破1000噸,首次達到設計值。同時,針對原設計的裝置煤氣量遠遠不能滿足油品所需,提出了新增60萬噸/年蘭炭改造和氣固兩相混合燃料摻燒發電方案,為進一步增產增效打好基礎。
2017~2018年,東鑫垣公司自主實施技改2000多項。生產系統存在的問題被各個擊破,不但消除了瓶頸、糾正了缺陷,還逐漸優化了設備性能,使工況能力最佳、整體達到匹配,生產裝置保持連續穩定滿負荷運行,2017年試生產期間就產生毛利,工業產值由2016年的2.62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0.89億元。2018年7月,在背負每月7000余萬元財務費用和資產折舊費等巨大包袱的情況下,公司首次實現當月全面盈利,實現開車、試生產、全面盈利“三級跳”,創造了諸多行業奇跡。
東鑫垣公司制油分廠
乘勝追擊
產能躍居全國行業之首
2019年,隨著“三錯”問題基本解決,生產裝置釋放了現有條件下的最大負荷,但也面臨市場疲軟、行業大浪淘沙等嚴峻考驗。東鑫垣公司堅持“科學管理+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創新理念,不斷追求卓越。
東鑫垣公司認識到,技術改造和創新永無止境。與國內其他企業一樣,東鑫垣公司發電動力分廠兩臺160噸/小時循環流化床鍋爐此前也全部以煤為燃料。經過改造,他們讓鍋爐吃上“五谷雜糧”——以周邊地區廢棄資源煤泥、中煤及本公司副產的解吸氣作為混合燃料。通過不斷優化升級,煤泥、解吸氣摻燒比例不斷提高,發電煤耗大幅下降。目前,每千瓦時發電煤耗降至10克標煤以下,堪稱火電行業的奇跡。
2019年3月,東鑫垣公司在對煤焦油加氫制取燃料油工藝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完全依靠自主技術力量研發成功“油品貴族”——優質1#油新產品,使原來的中間原料升級為終端產品,實現了煤焦油加氫產品附加值更大提升。經第三方權威機構檢驗,新產品各項指標遠超國六車用柴油標準,并以動力強勁、節能環保、性價比高等優勢廣受市場信賴,成為轉型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針對原有120萬噸/年蘭炭裝置所產煤氣量無法滿足50萬噸/年煤焦油加氫所需的問題,東鑫垣公司實施了蘭炭生產裝置填平補齊改造。2019年9月,采用國內先進的單臺20萬噸直立爐工藝的60萬噸/年蘭炭裝置建成投運,煤氣量提高至140000Nm3/h以上,制氫能力超過28000Nm3/h,燃料油日產量突破1300噸,產能躍居國內同類企業榜首,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焦油加氫生產企業。
創新引領
開辟煤炭分質利用新路徑
幾年間,東鑫垣公司創新發展的奇跡引起了行業的高度關注和認可,相繼躋身全國優秀化工企業、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500強等,成為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
創新永無止境。東鑫垣人永不停息、久久為功,技術改造的金點子不斷萌生,像聚寶盆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020年1月,東鑫垣公司實施的制氫吸附降阻技改項目順利并網投運,燃料油日產量超過1400噸。隨后,又緊鑼密鼓開始實施新一輪技改升級并捷報頻傳:4月底,制氫解吸氣替代蘭炭回爐煤氣和蘭炭生產原料煤綜合熱解技改實現工業化生產,取得煤炭分質綜合利用和氫能高效轉化重大技術突破;焦炭塔過熱蒸汽取代飽和蒸汽技改投運,有效提高了混合油收率;6月,加氫小精制技改投入運行,燃料油日產量一躍突破1800噸,超出設計產能80%;10月,延遲焦化技改成功投運,煤焦油加工能力提升50%以上;11月,制氫增純技改并網運行,使燃料油日產量逐步邁上1900~2000噸的歷史最高點。
目前,公司已形成了煤炭資源分質清潔高效利用的完美產業鏈,煤中的含油組分幾乎實現100%提取,熱解效率達到了極致,蘭炭生產的原料成本、制氫成本、發電成本等均為行業最低,多項技術指標國內領先。其中煤耗下降15%,制氫成本降低50%,噸蘭炭副產煤氣量高達1600Nm3/h,荒煤氣處理量達到300000Nm3/h,氫氣產量提高至40000Nm3/h左右,煤焦油收率高達10.4%~13%,遠遠超出了設計指標。
2020年4月,“荒煤氣制氫無變換綠色新工藝技術與工業化應用”科技成果通過了陜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鑒定。專家認為該技術工藝技術先進合理,制氫成本低,荒煤氣提氫后實現了全部綜合利用,在荒煤氣制氫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同時,該成果榮獲陜西省石化行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目前,東鑫垣公司累計實施技術改造3000多項,投入總額不超過3億元,申報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03項,取得授權51項。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市場急劇惡化、同行企業普遍出現虧損等嚴峻考驗下,東鑫垣公司以內生動力頑強抵御市場風險,3月份以來實現連續盈利,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8.86億元、利潤1057.51萬元。與同類企業相比,每年增加效益近10億元,其中多產燃料油30萬噸增效近6億元,發電節約原煤50萬噸左右節約成本2億元,污水處理費用節約成本1億元。
為充分利用煤熱解副產荒煤氣中富余的氫資源,東鑫垣公司在實施解吸氣替代回爐煤氣的基礎上,又獨創提純解吸氣制合成氣生產合成氨的新工藝。即將解吸氣中的氫氣和氮氣通過變壓吸附和特殊催化劑技術分離提取,壓縮制取合成氨,打破了生產合成氨必須用空分裝置的行業慣例,將荒煤氣中的氫全部吃干榨凈,有效資源得以完全利用。
“今年我們將利用現有設備改造建設10萬噸/年合成氨項目。由于消耗的原料幾乎都是副產的廢棄資源,噸合成氨成本僅200多元,年可新增利潤2億元以上。”宋如昌說,而且合成氨和油品裝置可靈活調整,根據市場情況實現柔性生產。
像這樣完全依賴自身智慧和力量實施的技術改造,在東鑫垣公司數不勝數,得到了業內專家的廣泛贊譽。
西北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李穩紅認為,東鑫垣公司通過不斷創新,取得了蘭炭和煤焦油加氫行業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探索出一條煤炭分質清潔高效利用新路徑。而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切都是用小投入換來增產增收的大效益。
東鑫垣公司制氫車間提純程控閥技術改造
樹立榜樣
“東鑫垣方案”創造更大價值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2019年12月,陜煤集團根據推進“實體廠礦管理模式”改革需要,將青海恒信融鋰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內蒙古建豐煤化工有限公司交由東鑫垣公司托管,宋如昌同時兼任兩公司董事長。
恒信融公司是陜煤集團在青海布局的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新產業,主要從事鋰、鉀、硼、鎂等鹽湖資源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恒信融公司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2017年11月打通流程開始試車以來,生產運行難以穩定。
宋如昌帶領團隊運用東鑫垣的生產理念、技術改造思路和工作作風,深入恒信融公司查擺問題。短短數月,他們相繼實施了ROⅡ污水綜合回收利用、“膜法+吸附法”提鋰等一系列技改項目,生產裝置穩定運行,并開發電池級碳酸鋰新產品,純度達到99.7%以上,附加值更高。利用鹵水提鋰產生的固廢開發成功氫氧化鎂。
目前,恒信融公司碳酸鋰、磷酸鋰年產能達到萬噸級,單月產量屢創新高,成本大幅下降,生產經營穩步向好。
2020年7月,陜煤集團將東鑫垣公司破格升為二級單位,推廣其優秀經驗和發展模式。
按照陜煤集團煤炭分質清潔高效利用的發展戰略,東鑫垣公司創造的這套技術改造思路和方案,也將“移植”到在內蒙古烏審旗納林河工業園區建設的建豐煤化工大型煤炭分質清潔高效利用項目。該項目規劃以420萬噸/年蘭炭、50萬噸/年煤焦油輕質化油品裝置為龍頭,副產30萬噸/年合成氨、52萬噸/年尿素(或其他化工產品)、熱電聯產及氫能源等,形成焦—油—化—電多聯產資源完全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屆時,將形成上下游產業銜接緊密、結構合理、產品多樣,而且投資建設成本較低的產業格局,為陜煤集團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短評
唯有創新才有出路
李軍
創新是五大新發展理念之首。東鑫垣公司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間使生產裝置起死回生,而且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連年攀升,剖析其原因,核心精髓就是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在科技和管理等方面不斷嘗試和探索。
東鑫垣公司通過實施一些投入不大的技改項目,在設備、人員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就換來大效益,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該公司也創造了先進獨特的管理方法,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顯著提升。這些都是可資業內企業借鑒的經驗。
當前,創新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年輕企業還是“百年老店”,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公司,對創新能力的提升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有的甚至擺在其戰略發展的首要地位。加快創新步伐,進一步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是實現產業鏈現代化和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十四五”時期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大重構時代。只有堅持自立自強,大膽擁抱創新,主動追求變革,積極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才是中國由石油化工大國向強國跨越的根本出路。